下列同學之作品己獲生活情報總編輯取錄
並刊登於2009年7月該報專欄
Issue – 3 July 2009
清明節 六年級
任 余
我從來沒有在香港度過清明節。我對清明節的認識不多,只是聽老師說過有關清明節的習俗。
每年回香港,我們都一定會到沙田寶福山拜祭外公、爺爺和姑姐。在沙田站下火車後還要步行五分鐘上山。首先媽媽會買幾束鮮花和一些外公生前最喜歡的食物。我和哥哥就負責提東西。
大殿裏有一座很高的大佛,院子裏面有很多養著金魚的水池。有時我們會看見清潔人員走來走去,打掃別人留下的香燭和食物。
我們每年只會回香港一次,所以有什麼要對外公、爺爺和姑姐說的話,就會在拜祭時說。我們離開時,覺得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雖然每年的清明節我們都不能去掃墓,但拜祭外公、爺爺和姑姐的心情都是一樣的。
顧 婷 君
清明節又稱思親節,是中國農曆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中國的二十四個節氣中有謂「清明忙種麥」,意味著春耕,農民按照清明節氣,確定開始耕作時間。
清明節人們都有「踏青」的習慣,所謂「踏青」,就是在清明日,人們穿上新鞋,出行到郊野,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當在清明春光明媚時,便到郊外欣賞一下大自然的景色,這種風氣亦起自唐朝。
清明節又是一個季節的轉換,在一般的情況下,男女老幼都要把穿在身上的冬衣脫掉,換上夾衣,以適應氣候。
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所以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
清明節亦是一個紀念先人的日子,但是我在澳洲出生,所以從未試過掃墓。
黎 兆 翀
清明節約在農曆三月初九或陽曆四月五日。這天是個慎終追遠的日子,人們往往藉著此日子來懷念祖先,也令我想到了一首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是杜牧作的,詩的重點就藏在「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子顯示到清明時,路上有很多傷心的人,因為他們剛剛拜祭了他們的祖先,令到他們懷念祖先和死去的親人。
人們在這天除了拜祭祖先,亦會掃墓,以示孝心。
掃墓是做什麼呢?其實掃墓有很多五花八門的方式,但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比以前簡化,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而隆重。
雖然掃墓的儀式很重要,但不及真正的意義那麼大,掃墓是對祖先的一番孝意和一番敬意,來懷念與親友過往的開心日子及祖先的功績。
所以,現代年青人要珍惜和親人的日子,俗語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要珍惜所有身邊的人,尤其是長輩。應該在他們有生之年的時候,好好孝順他們,與他們開心地相處,尊敬和關懷他們,不然將來可能會後悔和傷心。
雖然我生長在澳洲,對於中國文化和傳統不是那麼清楚,但我仍會盡量了解和認識每個日子的重要性和意義,因為我的身體流著中國人的血,所以我更希望自己能保留中國傳統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