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同學之作品己獲生活情報總編輯取錄
並刊登於2009年4月該報專欄
Issue – 3 April 2009
我最喜歡的食物 中一 黃 天 恩
飽 – 一般人想到飽也會覺得沒有什麽特別。可是我最喜歡的食物也就是飽的一種。說到飽,也有很多種。你們可以猜得到是哪一種嗎?沒錯,就是小籠飽。
小籠飽是一個中國上海的點心。它比一般的飽子小很多,一般來説它的直徑只有差不多3公分。它上面的摺紋,通常有14個。它坐者的時候,看起來像一口鍾,挾起來像燈籠。小籠飽還有另外一個特色,就是皮薄餡多。小籠飽,跟一般的飽子,皮都是用麵粉來做的。其他飽裏面只有一種餡 – 例如說叉燒飽裏面都是叉燒,也不會飽雞肉,因爲飽雞肉就會變成雞飽。可是,小籠飽裏面的款色可以換很多哦,有豬肉白菜的,豬肉韭菜的,牛肉白菜的,豬肉蝦仁的,豬肉帶子的,不過,我最喜歡的也一定會是鮮肉小籠飽。我認爲,只有豬肉的小籠飽,才不會被其他菜的味道蓋過那個鮮甜豬肉的味道。我最喜歡吃小籠飽的原因,是因爲它裏面不單是肉,裏面還會飽豬肉湯。當你咬下去的時候裏面的湯會噴出來充滿整個嘴中,讓我整顆心也跟者愉悅了起來。
清同治10年,西元1871年,中國上海南翔鎮古猗園裡一家餐廳的老闆黃明賢,把那時流行的豬肉餡飽子改良。作饅頭的麵團有兩種,緊酵和鬆酵:緊酵指的是不用太多的酵母發酵,清水直接和著麵粉,放入蒸鍋後膨脹的幅度不會太大,皮比較薄。黃明賢老闆將原本用發酵面團作成的飽子皮改成以緊酵法製成的較薄的飽子皮,並把飽子的體積縮小到可以放入蒸籠的大小,名為小籠飽。當時推出後相當的受到顧客歡迎。清光緒26年,西元1900年,黃明賢老闆在上海的城隍廟附近開了長興樓,也就是今天南翔饅頭店的前身。
小籠飽的煮法,是要把餡飽在皮裏面,直接蒸到剛剛熟就可以吃的。可是,我們現在想要吃要從頭自己做,不太可能因為步驟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我吃的時候都是在外面買一些飽好的冷藏小籠飽。當然,這樣鮮味會變少,可是爲了方便一點也值得。一般人吃小籠飽的時候,會配一些醋或是辣椒。可是我喜歡吃的是加餃子醬油的小籠飽。
最後,說到我最喜歡吃小籠飽的時候呢,一定是半夜讀書很累的時候,到了差不多淩晨3點多的時候。肚子也開始咕嚕咕嚕的叫了起來,在天氣也變得有點冷的時候吃者熱騰騰的小籠飽,心裡也跟者溫暖了起來,真是一種無比的幸福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