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報 2008年8月 向第100次邁進

下列同學之作品己獲生活情報總編輯取錄
並刊登於2008年8月該報專欄

Issue – 22 August 2008

向第100次邁進   吳 慧 鴻

成人普通話班在2006年開始舉辦,最初課程設計為期半年。半年後,課程沒有結束,延展為一年,一年後再延續為兩年。踏進2008年,課程進入第三年。每週六上課一次,不經不覺快要是第100次了。

作為老師,除了要負責教學工作,更要設計教學內容。課程由初級班、中級班到現在的高級班,每一節的教材均要安排。倘若我們的普通話班依原先的構想,只是為期半年,每半年再開新班,那麼老師的工作便輕鬆得多,因為教材可以再循環,每次依着原有內容增減而已。然而,現在普通話班上的同學參加了課程兩年多,每一次上課,用的都是新教材, 當老師的可要費神了!

第一年初班,我負責拼音的部份,李桃老師負責會話。拼音方面,首先介紹漢語拼音方案,接着從語音學方面剖析每一個聲母和韻母的特質。除了理論,重覆實習非常重要。每一節課都是燥枯的發音,課堂沉悶與否,便要看老師能否找到形形式式不同種類的材料,帶來新鮮感和趣味,調劑一下。除了一般常用的繞口令外,我們也有加入順口溜和小快板兒等活潑有趣的敎材,偶然亦加入一兩篇大家比較熟識的詩詞韻文。待同學對漢語拼音認識較深時,便開始加入課程中另一個主題——認識簡體字。簡體字背後有一套訂立的理念構思,有理可循,有法可依,把其中系統分析出來,學習起來,相當輕鬆,再加上一些簡體字的有趣聯想,課堂學習饒有趣味。在音韻學和文字學結合中,第一年的課程便告一段落了。

踏進第二年,我和李老師繼續合作。我仍然負責語音敎學,她仍然負責會話。班上同學大部份已有一年的基礎,有一兩位插班生,在學習發音方面問題不大,因為採用循-環教學的形式,內容仍是拼音方案,新同學開始學習,舊同學温故知新。這回我採用了一批新教材,把每節拼音課溶入在不同的題材裏。內容環繞着中國名勝古蹟、各地名菜、名茶名酒和節日風俗。每次各有獨立主題,每篇專題介紹中都有中文字和拼音符號,同學一面在趣味盎然的中國文化歷史中翶翔時,一面和艱澀乏味的拼音打交道,浸淫日久,打下穏固的根基。

轉眼又一年了,普話班進入第三年了。鑑於同學的拼音已逹一定水平,課程內容不用再分為發音和會話兩個部份。過去兩年李老師既是普通話課程主任又要兼顧成人班和中、小學的普通話課,真的有點忙得透不過氣來,這回李老師可以功成身退,成人課程只由一位老師任教。

同學的普通話水平日進,身為老師,即喜又憂。喜的當然是喜見同學的表現;憂的是準備教材時,常有江郎材盡之嘆。其實每次學期終,總希望課程至此為止,圓滿結束。可是看見同學意猶未盡,興緻勃勃,絲毫沒有半點去意,那份學習的熱情很令人感動,所以總是無法對他們說不要再來了。然而讓同學再來,我又要動腦筋找教材,又要發愁了!

高年級的課, 說易不易,說難不難,因為開了兩年的課,很多題材都熟口熟面,再拿出來,悶死人了,可是新鮮有趣的愈來愈難找。不過,同學的程度愈高,可用的教材亦愈多,這也是事實。踏進第三年,我很希望加入一些新元素。除了聽的,還找來看的,多用視像教材,以加強教學效果。學校方面也特別為我們添置了好些設備,以作配合。課堂上, 我們除了採用專為語言教學製作的材料,如普通話教學光碟外,也採用了一些非教學材料,如電視的紀錄片,名人專訪,專題演講等,務求同學可以多接觸真實的普通話。考慮到南腔北調和聲響效果,同學觀看時可能有一定困難,在現時階段,特別選擇有中文字幕的,好作輔助。

要找教材,不是易事;要找適合而又有趣味的,更不容易,身在異鄉更是難上加難。班上同學全是成人,懂得抱着包容的心,很會體諒老師的困難,常常很客氣地說出感激和欣賞的說話。他們不知道老師可也同樣要向他們道謝,就是因為有他們這樣好學的學生,老師需要不停地尋找教材、備課和上課,不知不覺間,普通話的水平、設計課程、選擇教材各方面都進步起來。還有在選材時,不時接觸到很多勵志動人的真人真事,更因為要備課, 經常要反覆觀看,在慢慢咀嚼中深入體會出其中精髓,領會出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來,委實獲益良多。說我帶着學生學習, 亦可以反過來說我的學生帶着我去學習。

我們的普通話課快要進入第一百次了,因為有這一群不懈地學習的學生,把一個平凡普通的普通話班變得一點也不普通。讓我在這裏,為這個長壽的課程鼓掌,更為班上的同學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