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同學之作品己獲生活情報總編輯取錄
並刊登於2008年2月該報專欄
Issue – 15 February 2008
讀《憫農》有感 六年級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一首耳熟能詳的唐詩,能讓現今豐衣足食的年青人生出什麼感想呢?
湛 伊 穎
「憫農」 —— 這首詩的道理可以簡單地用四個字來代表 —— 不要浪費。雖然「憫農」的內容是集中描述農夫耕田辛苦,不應該浪費食物,但是這只是一個表面上的道理。看深一層,這首詩是想教我們:不論大人或小孩,都不但不應該浪費食物,還不要浪費任何東西。
當然,現在的社會那麼發達,很多國家亦是「只顧自己」的,不浪費東西的確是很困難的。但當你想到,這個世界上最貧窮、最慘和最瘦弱的人,大多數都是無辜的小孩子,那一剎那,我相信你和我都一樣,會把碗裏最後的一粒飯都吃掉,會少買一件不需要的衣服,還會更珍惜我們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張 嘉 欣
「憫農」詩的內容是說農民很辛苦地在禾田裏耕種,每粒米都要經過農民不少時間和血汗種出來。「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有誰知道碗裏的飯,每一粒都包含了農民的血汗。
我覺得農民很偉大,這首詩亦很感人,使我感受到農民的辛苦。
原來不是每個人都有豐富的食物,所以我們不可以浪費食物。
黃 康 儒
「憫農」詩說明了農夫的工作是多麼辛苦的。他從早上工作到下午,沒有一刻停下來休息,汗水不斷地滴下來,這都是為了種出一粒粒美味的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就是這個意思了。
原來一粒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米,都藏有農夫的血汗。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每粒飯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試想想,有些國家的人連吃一粒飯的機會都沒有,只可以每天挨餓。可想而知,就算只是一粒米,都是很寶貴的啊!
許 俊 軒
李紳的「憫農」指出農民工作的辛勞。他認為農民的辛苦是我們想像不到的。碗裏的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汗水種出來的。
我們生活在豐衣足食的世界,不會明白自己是多麼幸福的。我們常常都會浪費食物,卻不會想到農民種米的辛苦。我們出外吃飯,許多食肆的飯餐是很大份的,很多人根本吃不完。如果我們浪費食物,其實就是浪費了農民的辛勞。
我們對食物和現有生活的態度一定要改。出外吃飯時,如果有吃不完的食物,就應該「打包」。在家裏,我們應該煮足夠的食物便可以了。我們生活在豐衣足食的世界,要更加了解貧窮國家的情況和農民種米的辛苦。
王 自 立
「憫農」詩的內容是說農夫辛苦地耕田,種米給我們吃。我們應該同情和尊敬農夫,因為他們很辛苦,而且有些農夫是很貧窮的。「憫農」詩的道理,是不要浪費食物。
「憫農」的故事很感人,令我很感動。如果沒有農夫,我們就沒有食物吃,像非洲一些貧窮國家的人一樣,真可怕!因此,我們應該尊敬農夫。
我們很幸福,有農夫幫我們耕田、種禾、種菜等。我一定不會浪費食物的!